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广州观众,会对12月18日晚的节目感到亲切。当晚,《焦点访谈》以《广州:垃圾分类有“法”了》为题,对广州垃圾分类立法和社区试点情况进行报道。不少实施垃圾分类后,市容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广州社区,被《焦点访谈》节目取景拍下。
广州垃圾分类受到《焦点访谈》关注。记者12月19日回访节目出镜地发现,凡出镜的广州垃圾分类亮点社区,分类工作正繁忙进行着。有被《焦点访谈》栏目采访的广州垃圾分类从业人员表示,广州可在垃圾分类中进一步创新,为全国探索成熟的分类模式尽一份力。
A 广州垃圾分类
为何会引《焦点访谈》关注?
《焦点访谈》为何会关注广州的垃圾分类?从题目《广州:垃圾分类有“法”了》可知,广州就垃圾分类立法的行为,吸引到外界注意。
根据节目内容,广州是全国最早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前期探索的城市。早在2011年,广州市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的政府规章,2015年又颁布了《广州市餐饮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试行)办法》。然而,垃圾围城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今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进行专门立法,目前正在准备三审,举全社会之力来破解垃圾围城。
根据国家住建部今年11月份的统计,我国内地目前有46座城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但像广州这样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城市,仅12座。对垃圾分类进行专门立法,广州走在全国前列。
回访现场
B 两网融合
让越秀每月垃圾减量350吨
除了垃圾分类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广州琳琅满目的各种垃圾分类社区模式,同样吸引到《焦点访谈》的镜头。记者回访节目的取景地发现,各种优秀的社区试点模式,在良好运作中。
“这些玻璃都是刚刚收好的,今天已经收了好多桶运走一批了。”在略有寒意的下午,越秀区环卫工人袁中云,是白云路废旧玻璃回收点工作者。有街坊拿着手机播放着前一晚《焦点访谈》的视频给袁师傅看,袁师傅看了自己上镜的一幕,微微笑了笑,继续着他的玻璃分拣整理工作。据悉,从2014年至今,越秀区在全区建立了24个类似袁师傅工作场所的废旧玻璃回收点,吸引市民和周边餐饮企业将生活垃圾中占比约10%的废旧玻璃,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回收点。通过分选,袁师傅按玻璃处理厂要求把收集到的玻璃分类装好。为弥补玻璃处理厂运力不足的劣势,越秀区城管部门调配自有车队将袁师傅收集到的玻璃运到玻璃处理厂,进行粉碎再造。这种分类模式,让越秀区每月垃圾减量350吨,让节省下来的垃圾处理费补贴环卫支出以及回馈市民变卖玻璃,让玻璃处理厂获得好的原料,还让原本孤立的生活垃圾收运网和低值可回收物收运网实现“两网融合”。
“如果价钱再高一点,估计更多人送玻璃过来。”袁师傅希望垃圾分类的获利可以更多留给市民,提高市民分类意识。
在《焦点访谈》节目的部分分镜头连接中,海珠区“轻工模式”中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多次上镜。这款带有“互联网+”概念的垃圾桶,能智能分辨市民投放的垃圾是否有按要求分类,并对分类投放的市民进行积分奖励。记者从海珠区城管部门获悉,“轻工模式”目前正逐步被复制,海珠区已有其他小区安装了这款智能分类垃圾桶。由其他企业生产运营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在番禺、黄埔、花都等区的小区亦有投放。
被访者说
C 社区试点
应尽快大范围推广成熟模式
“广州在垃圾分类立法方面全国领先做得好,广州的垃圾分类试点观念先进敢为人先。”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接受采访的西村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促进中心负责人杨静山,12月19日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虽然广州垃圾分类目前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在没有立法全靠政府、企业、市民自发去做的前提下,取得现有的成绩着实不容易。
“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迈出了许多第一步,现在就看广州能不能把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杨静山说,《焦点访谈》中所展示的越秀、西村、轻工等模式,都是广州探索多年且取得一定成绩的垃圾分类模式。不少市民希望自己家也能有类似的分类模式,亦有不少市民希望生活垃圾能真正实现分类收运,避免“自己分类投放了最后混合收走”的尴尬。杨静山认为,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各种试点模式,应获得更大规模的试点,“不是几个社区或者几个街道,如果能够让一种或多种成熟的模式在一个区或者多个区大面积推广,有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杨静山认为,成熟模式大范围推广,可使收集到的低值可回收物增加,有利于实施大规模的分类收运,避免“分类投放后不能分类收走”。低值可回收物增加形成稳定规模后,能引来需要这些可回收物作为原料的企业采购,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经济链条。杨静山认为,应该让部分成熟的社区试点模式,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