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第22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下称“广州艺博会”)开幕。1996年,广州首次在全国提出打造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理念,到如今,广州艺博会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集市场与学术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促进经济、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纵观这22年,广州艺博会一直未舍弃“求变”,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贯穿其中。
从0到1
开放精神 一脉相承
要说广州艺博会的前世今生,绕不开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陈永锵。1993年,文化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时任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的他,被邀出任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总监。
两年之后,陈永锵提出,在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基础上,举办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博览会选址广州,说明广州有办艺术展的基础”。
1996年,这个大胆的尝试终于落地,第一届艺博会在原广交会会址——流花展馆举行。2017年12月21日,第22届艺博会开幕式上,陈永锵被授予“特殊贡献”奖。作为历史见证人,他很是动容:“20多年过去,艺博会就像一个孩子,我见证着他呱呱落地,然后在摇篮里灌过奶浆,打过他的小屁股,如今他长大为有独立人格的青年,我也老了,希望他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他说,艺博会最重要的是“国际”二字。“广州在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上走在前面,成就了包容、务实与创新的岭南文化,艺术就自然产生了。新时代,艺博会应该充分发挥广州的优势,将‘国际’两字的含义做大做强做丰富。”
理念变化
政府管理 公司运营
陈永锵很早就提出,广州艺博会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只负责管理。
2009年,陆志强上任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党组书记。“那年,政府补贴资金达到300多万元,成交额只有2700多万元,档次还不够高。于是,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走专业化、国际化、社会化的道路。2010年开始,通过招标,找专业的运营公司去开展。”他说。
1996年至2009年,政府用13年时间建立起广州艺博会这个文化品牌,2010年开始,交给市场运作,探索文化促进经济、经济促进文化的良性互动,这种理念创新得到良好反馈。“市场力量介入后,很快就有了效果,第一年成交额达到7000多万元,接着亿元级增长,去年已经超5亿。这条路走对了!”陆志强说。据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彭文斌介绍,不久前,广州市政府还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为广州艺博会等重点文化艺术产业项目作金融支持,打造广州文化艺术投融资高地。
在开幕式之前,陆志强特意在场馆走了一圈,发现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品位去装饰和布局,看着很舒服。“这几年,艺博会一直在成长,最让我惊喜的地方,是22年的坚持,培养了广州市民对艺术品的追求。去年全国艺术收藏市场出现萎缩,我们广州反而逆势上涨,证明广州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文化市场。”
与时俱进
结合时尚 艺术高标
记者发现,在广州艺博会,最吸引年轻人的是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解建说,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每年都结合市民的审美兴趣,确立展览主题。从一开始的传统工艺,到现在以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为主的当代工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以前提及‘岭南’,总会有很多历史感,现在我们强调‘当代岭南’,展现中青年艺术家的创意与艺术风貌。”他以“门面”的两件艺术作品《梦中的舞者》《风中行走》为例,指出作品既有当代艺术元素,也有现代的时尚感,是“当代岭南”艺术的优秀代表。
该作品的作者吴苗羽是个80后,她说:“我的作品人物都是比较纯粹、纯洁、纯真,看起来安静简单,是对现代人快速节奏的反思,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内心,并留点时间、空间给自己。”
时代在变,艺术舞台也在变,年青一代艺术家,在艺博会“青年期”遇见艺术的最好时代。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指说,如今文化艺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多艺术家走向世界,也希望艺术家们通过这个平台积累底气,参加更多国际性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