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提出,近期广州市拟规划新增公园共828个,其中800个为社区公园和街心公园,从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公园。
新快报记者梳理规划数据发现,番禺区和增城区在新增公园数量最多,均超过300个。《规划》还列出各区现有公园的动向,其中增城区涉及的公园数量最多,荔湾区目前已经落实规划新建的公园数量最多。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目前七成居住用地在公园500米范围内
《规划》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团队对各区公园绿地和开放空间面积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做了统计,数据以全市各区公园绿地周边500米半径的缓冲区为统计对象,计算位于缓冲区的居住用地、村居住用地面积占总居住用地、村居住用地面积比例。广州市现状指标(2017年)为70.7%,2020年规划目标为71%,2035年规划目标为85%,即目前广州约70%的居住用地在公园绿地500米范围内。
《规划》指出,广州十区和增城、从化中心城区(注:统计数据口径仍是广州区划调整前的十区两市)居住用地的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达43.94%,各区差异较大。中心城区绿地服务覆盖率较高,普遍高于85%;外围城区则较低,其中白云区、南沙区低于10%,花都区和萝岗(属于黄埔区,下同)低于50%。
《规划》对番禺区、南沙区和白云区未来的公园绿地对城市居住用地覆盖率要求都超过90%,花都区则要超过80%。至于公园绿地对村居生活用地覆盖率方面,《规划》要求花都区和白云区覆盖率都超过70%,而南沙区和番禺区都要超过80%。
全市社区公园将覆盖居住用地95%以上
《规划》提出,广州将对标国际标准,按照总体规划把广州打造成美丽宜居花城,形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四级公园体系。公园配套的服务半径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范围内有社区公园,2公里范围内有城市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生态公园。总体城市公园覆盖居住用地的覆盖率需达85%以上。总体社区公园覆盖居住用地的覆盖率需达95%以上。
根据《规划》列出的《各区公园近期建设计划》,增城区规划设计的公园最多,超过50个。黄埔区、白云区也超过40个。各区的近期规划将公园分类为规划保留、规划改建、规划扩建和规划新建4类。改建即改变公园的类型、扩建则是增加公园绿地面积。其中越秀区改建的公园绿地最多,海珠区扩建的最多。在新建数量方面,荔湾区和增城区都达到双位数字。
至2025年番禺增城各新增300个公园
《规划》同时指出,目前市内大型的城市公园绿地集中在白云山周围,缺乏深入到社区环境中的小型公园绿地,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绿地较少,导致公园的服务半径不能覆盖整个城市,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
为此,《规划》提出,在现有各类公园共846处的基础上,近期规划拟新增公园共828个。至 2025年,计划建设综合公园8个、社区公园300个、街心公园500个,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为主、专类公园为辅的公园体系。其中番禺区新增街心公园200个、社区公园100个、综合公园2个;增城区新增街心公园200个、社区公园100个、综合公园2个;从化区、花都区、南沙区各新增街心公园20个、社区公园20个、综合公园1个。此外,在现状103个生态公园的基础上,新增15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2个郊野公园(规模和选址待定)。
从《规划》可以看出,本次重点加强公园服务覆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外围城区及村生活用地周边,包括白云区北部地区,南沙区的大岗镇、东涌镇、榄核镇,花都区、黄埔区北部村用地。根据人口分布情况,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园(村镇公园)空间布局规划,把社区公园(村镇公园)设置到居民最需要、使用最便利的地方去,做到社区公园(村镇公园)布局合理、均衡覆盖,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数字
到2035年 广州将建成3800公里绿道
《规划》对标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到2020年,广州要构建城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体系,新增森林公园15个、湿地公园3个、郊野公园2个。森林公园总数达98个,湿地公园总数达22个。
到2035年,广州要建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四级生态化、人文化、精品化全域公园体系,并充分发挥绿道网、市域水网的作用,连通城乡所有节点,形成全民共享、分布均衡、全域覆盖、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网络。生态公园数量从现状 103个增至123个,外围城区每个区至少布局两个面积1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全市建成绿道网络3800公里。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42.5%,到2035年不小于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