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头11月,广州空气质量达标267天。2019年1月1日,“广州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发布数据显示,全市平均空气质量指数为“40”,空气质量级别为“优”。在广州,抬头可见蓝天,是一种幸福。
你一定发现:蓝天白云在广州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存在感”越来越强。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广州人的幸福感相当高。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公众的切身感受——
监测数据显示,广州的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2013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60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1.2%;2014年为28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7.5%;2015年为31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5.5%,这一亮眼数据,在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持续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简称“大气十条”)考核收官之年,广州市全面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终期考核目标任务,PM2.5年均浓度在国家“大气十条”收官之年达标。
要说广州挺好,“广州蓝”必不可少。近年来,“广州蓝”在社交媒体中刷屏,频率越来越快,显示广州空气向好向善,而这样的变化,除了气象条件的“天时地利”,人与城的努力也分不开。
旧时印象·灰
想遇好天气,基本靠风吹
2003-2005年期间,广州民众和媒体也曾普遍不满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政府治理灰霾。
大气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容量并不是无限的。广州的大气环境,6年前就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一条设计通行能力为1万辆车的道路,在9999辆的时候路还能走动,到第1万辆刚好达到设计能力,但是到了10001辆的时候就再也走不动,等于零,而不是“增加万分之一”。那时的广州,由于社会经济总量、人口数量、交通流量以及发展需求量巨大,污染物排放量基数较高,且位于广东省地理位置中心、珠三角腹地,污染物扩散、稀释条件不如沿海城市。网民曾笑谈:想遇好天气,基本靠风吹。
梁桂雄,广州市首个空气质量预报首席预报员。作为一名有着32年经验的环境监测“老兵”,他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如何从缺设备、缺人才、缺技术的艰难环境中走过来,一步步“摸底”城市污染源并建立起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的过程。
2009年,广州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员制度。也正是这一年,广州开始系统观测蓝天,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蓝天观测的城市。
2010年前后,梁桂雄主持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那时,广州可以提前24~72小时预报重污染天气,以及时启动污染天气污染减排措施。这一成果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成功应用。还记得,亚运会开幕前两天,广州市出现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天空灰蒙蒙的,专家都忧心忡忡,担心亚运会开幕前无法呈现“广州蓝”?可梁桂雄很自信地说:只要加强常规的污染控制措施,就不需要启动极端的应急措施。
这样的判断,是依据发言前一天晚上,梁桂雄花几个小时详细分析的近期广州空气质量变化、做各种天气形势图而得出的结果。果然,亚运会开幕日,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美丽的“广州蓝”如期出现。